大家樂集團是香港人熟悉的本地連鎖快餐品牌,他的家庭生產的快餐可以說是“扁平、美觀、正面” ,是富有本地特色、廉價的選擇。它甚至吸引了很多遊客。
自1968年以來的半個世紀以來,我們樂於見證香港快餐業的發展,反映了香港的城市發展和港人生活習慣的演變。
咕嚕肉,玉米棒,豬排飯... 這些都在家庭菜單上,從照顧工人的食物到照顧一日三餐。
這個品牌究竟是如何發展壯大的,又是如何在各個時期扮演「港人食堂」的角色?
《香港人的大食堂——再創嘗樂新世紀》以口述學生曆史的方式,訪問了大家樂集團的創辦人、家族內部成員、已退休影響員工、資深管理員工及高層經營管理者,對照中國香港經濟社會主義發展的脈絡,追溯大家樂集團開創、擴張、發展的故事,以及提高企業進行文化的累積和傳承。
這個故事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。大佳樂的創始人來自廣東梅縣羅氏家族。這些客家人為了擺脫窮鄉僻壤,從貧困山區走出來,漂泊到南陽,接受教育,經曆戰爭,孜孜不倦地創業,把大佳樂發展成了香港的招牌。
目前,無論是大商場還是小木屋,都有近20個餐飲品牌。然而,它的前身你一定沒有猜到,實際上賣了漢堡包!第一家只是劇院旁邊的小吃店!
80年代拓新市鎮 緊隨開鋪
盡管現時香港的中西式快餐店非常普遍,而且在六、七十年代,中午時分,餐廳爆滿,但香港並沒有快餐店,工薪階層吃午餐成為一個問題,畢竟,每天外出就餐未必是每個人都能負擔得起的。
頭頂著個長方形木盤的是“包夥食”的人,正要把學生午餐時間送到香港中環公司寫字樓去。
因此,一些感興趣的公司提供午餐,並邀請一位阿姨做飯。香港寸金,廚房用地需要設施,真不容易解決,所以有人想找人"打包"。
最初的「送餐上門」是由知名攤檔提供,後來在東流有一些內部食物制造廠。
當時,1969年,羅方祥在銅鑼灣糖街開了大家的小吃店,靠炸漢堡包做花招。當時,公司“包夥食”制度或遭取消,其兄羅騰祥及侄兒羅開睦瞥見打工仔放飯醫肚的市場,遂於1972年在佐敦道開大家樂,往後被稱為母店。
1975年11月,大家樂在中環雪廠街7E號開分店。
待70年代中,“包夥食”全面進行取消時,大家樂早已開始籌備工作第二家分店,形成一個快餐雛形。無論是在基層的深水、龍蛇混雜的旺角,還是白領人士占大多數的中環,大家都一樣受歡迎。
當年樓上雅座的客人
20世紀70年代和90年代新市鎮的發展是擴大分支網絡的大好機會。新城發展早,交通不便,“兩次家庭下班回家有10點鍾,哪個有很強的烹飪力? ”?不如自己吃完可以晚飯再回家。”
20世紀80年代末,滿是水的夜市也熱鬧非凡。政府發展新市鎮,大家樂緊隨開鋪,90年代初在新界的店鋪31間,占分店總數30%;2000年新界分店屬最多。
在香港早期,茶館、冰屋、涼茶舖,甚至小販攤位一坐下就會馬上出售門票,食客們會排隊買票,然後自己把食物放在盤子裏。
這種吃方式,被老一輩市民拒絕,但隨著經濟的起飛,下一代白領明顯增多,這種自助式飲食文化開始盛行。
如阿媽煮飯 不贊但掛念
大家樂現時是機構餐廳市場領導者之一,但最初是獲邀經營會所餐廳,其後膽粗粗競投院校食堂,並壓倒英資和法資公司,中標承辦理工學院食堂,院校、醫院食堂遂陸續成為大家樂另一個舞台,即使在03年非典期間,醫院食堂仍維持運作。
大家樂主席羅開光。
然而,非典之後,醫院食堂的業務並沒有好轉,2007-2008年,政府宣布全日制小學實施,成為一個新的轉折點。
在那一年的480000小學生午餐盒市場,羅方祥一馬當先。大家樂的活力午餐迅速學會競爭對手的技術,現時每日生產6萬個飯盒,高峰期達9萬個。
當時“一哥烤豬排飯”的海報
豬醃飯是香港最熟悉的飯菜之一,但沒有人能確定是中餐還是西餐,因為這道菜已經改進,適合香港人的口味。
經過四代人的創新,廚師根據顧客的口味調整了酸甜的比例和配菜的類型。經過反複試驗,發現厚切感明顯好於薄切,最終生產出現在的烤豬排飯。
這種改善反映了香港人口味的變化和香港本土文化的多樣性。
"餐廳總是倒下,有新的東西出現。“食客嘴刁,即使是快餐店,也要推陳出新,擴大菜肴來抓住顧客的胃口。
大家樂的“一人火鍋”
當時任采購主任的羅德承花了幾年時間研究一人火鍋,投資上百萬,成為首家推出一人火鍋的連鎖快餐。至於一些其他燒味檔、豬扒飯等首創菜式,今天中國已成為了經典。
“大家都像奶奶做飯一樣開心,天天做飯,玩了就不喜歡,不做飯就錯過了。””羅德承慨歎。
安全是最重要的:食品跟蹤系統
香港的食物追蹤機制建立在2012年生效的《食物安全條例》上,食物環境衛生署轄下的“食物安全中心”(食安中心)於2006年成立,負責執行上述條例,阻止“問題食品”擴散。
根據《食物進行安全管理條例》,“大家樂”集團公司作為中國餐飲企業零售商,必須得到妥善保存食材來源的記錄,浩大的食物流通量,必須有一套完善中央化的資訊服務系統,才可配合法例要求。
早於政府立例要求前,“大家樂”已經設立“分店管理系統”(簡稱BMS),各分店只須將所需貨品的資料和數量輸入電腦中,BMS系統接收到訂貨的資訊後,便會立即將信息傳達至相關部門,安排生產及送貨流程。
這套食材流通企業資訊,可追蹤食材的方向,包括生產日期、時間、以貨號表達的貨物、數量、供應數據來源等;食物的資訊必須由供應商管理提供,“大家樂”要求我們所有這些供應商發展提供一個詳細的產品進行資料,並會定期複核。
每種食材都是一項獨立的貨品,每項貨品上的電子條碼上,記錄了供應商的資料、貨品批次、產地、加工廠廠號、物流信息、檢驗項目等,工作人員一掃條碼,可以快速追蹤貨品資料。
這是大型餐館使用的食品跟蹤系統。
一間企業經曆50年,為下一代創建了品牌,培養了人才,構建了管治架構;大家樂集團 CEO羅德丞打過一個比方:“做生意好像處於河流的漩渦中,不是旋向上便是旋向下,你是無法死守在原來的位置的,你的平衡動作做得對了,便可以在漩渦中向上旋,平衡動作做錯了,便會被漩渦卷下去。”
這個文化傳承發展理念,未必可以涉及深奧的理論,一言以蔽之:做人做事方式都是“不進則退”,要找到一個平衡。
相關推薦: